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获:“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总述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覆盖全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根据省政府指示,要在珠三角轨道沿线大力推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导向型发展)开发模式,创新城市空间组织方式,依托城际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结合城市更新,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和区域性服务中心的重要载体,形成带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内核。
中心领衔技术团队连续承担了专项普查、总体规划纲要、站场TOD规划等系列项目,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对轨道沿线TOD综合开发的规范和引导,在引领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创新的同时,帮助弥补城际轨道的建设投入和运营亏损。
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状况普查》
针对正在推进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主骨架网项目,包括穗莞深线、莞惠线、佛肇线、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佛莞线(广州南站至东莞望洪站),及其沿线52个站点,展开全面的用地状况普查。
普查覆盖站场及周围800米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现状、在建和拟建项目、发展规划、地方发展诉求等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分析主骨架网沿线土地综合利用的总体潜力和发展定位,并充分了解沿线各市对于TOD综合开发的相关诉求,为开展TOD综合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2、《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从加强站场周边开发与城市功能的耦合,加快促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等视角,编制《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形成指导指引全省落实TOD综合开发战略的整体框架,探索建立站场周边TOD综合开发规划工作的管理规程。
第一部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选址指导意见》
对原有的城际轨道网络规划开展整体评估,综合考虑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络的发展条件和沿线城镇规划意图,从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角度,以城际轨道站场TOD开发为契机,对原有的铁路选址标准规范进行补充完善,提出远期城际轨道选线、选址的指引,以强化区域功能网络体系,同时明确各重要站场在区域功能网络体系的等级和定位。
第二部分:《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周边地区TOD开发规划设计指引》
为贯彻TOD发展的理念,实现推进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系统融合发展的目标,根据TOD发展的总体部署,针对区域级、城市级、片区级的功能节点及其具体类型,从土地使用、交通组织、城市设计三个方面明确规划设计指引,形成站场周边地区TOD综合开发规划设计的原则性标准,为各地开展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确保站场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符合“集约用地、提升品质、高效换乘、适宜步行”的要求。
第三部分:《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周边地区TOD规划工作规程》
根据已有工作基础,判断规划编制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制约、偏差,制定覆盖联络、协调、监督、评估和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制度,以保障不同政府层级、多元利益主体间的有效沟通协调,并明确省市各部门参与站场周边地区TOD规划实施工作的进入途径和主要措施,清晰界定利益相关单位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制定《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技术指引》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基础调查技术指引》。
3、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
根据省领导关于大力推行TOD开发模式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加快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工作的部署,中心作为技术统筹部门,领衔各技术团队相继完成了鼎湖、三水、珠海北、银盏、虎门商贸城、新塘等第一批6个站场的TOD开发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和张槎、陈村、佛山西、云东海、狮山、狮山工业园、北滘等第二批7个站场的TOD开发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
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下,每个站场综合开发规划均体现了TOD的核心理念,并兼顾地方发展意图,明确TOD综合开发的主要原则、站场的功能定位、土地使用性质、建设强度以及道路交通规划、城市设计和规划实施措施等。
1)区域统筹。从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合理空间格局的角度出发,明确各站场TOD综合开发的等级和功能定位。
2)紧凑集约。通过轨道站点上盖开发、较高的容积率分区以及密集路网下的小尺度街区模式,紧凑集约地开发利用站场周边用地。
3)多元化功能配置。采用“圈层式”梯度布局的模式,鼓励平面上的用地类型兼容和竖向上的多元功能复合,以城市综合体的形态满足“一站式”的功能需求。
4)绿色出行。重点体现倡导公交优先和鼓励慢行,各站场TOD规划中都结合轨道和公交,设置了相当规模的立体化、连续性的步行网络,以及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营造有利于慢行交通的环境。
5)经济可行。注重经济分析,强调通过土地开发对轨道建设、运营进行适度补偿,促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以站点TOD综合开发规划为基础,有关各市已逐步开展了相关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工作。省铁投据此启动与各市的商务谈判,积极推进省市合作进行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的相关工作。
鼎湖站
鼎湖站地处鼎湖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集散门户,同时又是肇庆市着力打造的城市商业文化新中心区,承担着把肇庆城市的优质资源与珠三角区域发展机会对接的重任,是珠三角城际轨道沿线综合开发的城市级重要节点。
规划按照TOD模式,依托城际轨道站场,通过功能混合、垂直开发、空间连接等手段,以便捷、立体化、景观优美的步行系统为纽带,整合交通枢纽、商业中心、文化娱乐、立体公园等功能,打造一个紧凑集约、适于步行、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活力中心。
同时,规划充分利用优越的景观资源条件,建立站场TOD开发区域与鼎湖山、砚洲岛的景观通廊,与中心商务休闲景观带、滨江公共休闲景观带以及水岸林网一起,构建山、水、城、岛一体化的景观网络,突显肇庆作为著名的山水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
三水站
三水站位于佛山市三水老城区北部。依托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三水区新中心,是由云东海至西南涌之间构筑的区域性商务休闲复合走廊的关键节点,规划为珠三角城际轨道沿线综合开发的次城市级重要节点。
规划按照TOD模式,在对站场上盖进行综合开发的同时,强化站场至西南涌的区域走廊,在城际轨道线路两侧布局了彼此联系的立体步行街,形成由站场上盖向西南涌梯度延伸的功能、形态、景观序列,并与保留的自然沟渠、多层次慢行交通、多样化公共空间彼此交织为富于魅力的“水城”意象。
张槎站
张槎站是珠三角城际轨道沿线综合开发的一个片区级节点,位于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慧新城与老城区相交接的过渡地段。城际轨道站场夹峙于快速路禅西大道与防洪河道南北大涌之间,现状空间的割裂对本次规划形成严峻挑战。
规划准确把握站场地处佛山市知识型新产业中心与传统居住区之间的区位特点,在组织多元化混合功能的同时,突出站场TOD开发的商业服务中心功能定位,使其成为新旧城区联系的枢纽和对话的平台。
规划按照TOD模式,结合本站场的特点,以多种手法发挥轨道站场综合开发对片区的“缝合”作用:
1)把城际轨道站场上盖物业精心设计为“空间连接体”,巧妙利用河道、轨道、高架道路的上、下部空间,通过立体的步行和商业、景观复合连廊强化其与周边开发地块的便捷联系;
2)精心组织城际轨道与城市地铁的联系通道,以及公共交通、出租车、步行等接驳交通,共同营造一体化的客运交通枢纽;
3)创造性地把禅西大道高架桥下空间改造为高品质的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在融合快速路两侧城市功能的同时,与沿南北大涌的商业休闲带、沿东平水道的滨河景观带以及联系新旧城区的慢行绿道共同组成富于活力的、多样化片区景观网络。
佛山西站
佛山西站是广佛都市区西侧大型轨道交通枢纽和珠三角向西辐射的主要门户,也是佛山市未来主要的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中心,被定位为珠三角城际轨道沿线综合开发的一个区域级中心节点。
规划按照TOD模式,主要从交通组织、功能布局、城市设计三个方面对原有规划进行了大幅优化调整,促进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发展,以支持佛山西站地区高端城市功能的发挥和优质土地资源的增值,同时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城市新中心。
规划详细考察了佛山西站内容纳的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城市地铁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由内而外精心布局各类交通接驳设施及其与站场外部城市道路的衔接方式。在此基础上,规划通过改造若干交叉路口、建设少量专用匝道、调整个别道路线形,以及构建立体化的步行网络等手法,构建了“双环+定向辐射”的道路交通集散系统,同时突出了公交优先和适于慢行的要求。
规划在坚持用地和建筑功能复合使用的基础上,结合片区与外部各方向城市功能联系的空间差异,对片区的商务、会展、商业、居住等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尤其是根据充分发挥优质土地资源价值的需要,增加并优化了商业、文娱和绿地混合功能的布局,组织成最具吸引力的复合商业街区和形象突出的商务走廊。
规划由站场“自然延伸”出立体的步行广场和步行廊道,依托城市景观轴线和经适当改造的自然河流,构建了跨越站场的环状步行商业街,以此为纽带,把各类交通接驳设施、集散广场、购物中心、文化休闲、酒店会展、水岸主题广场等多种活力空间整合为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体,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城市空间体验。